当前位置: 主页 > 交流分享 > 心得感悟 >

扫一扫免费学

联系我们
电话咨询:400-830-8625
地址:广州市新港西路82号交易纺织园G区3栋3层G3022

宅家学《论语》

作者/整理:中山大学营销班 来源:互联网 2013-01-20

文:中山大学营销8班卢中伟

常言说,读书能使人超然物外,纷扰的国庆中秋长假,不去被人看,也不想看人。宅在家里,一卷《论语》在手,也别有一番天地,静有所悟,收获良多矣。

学《论语》先从文字上去背,再在义理上反复深入地研讨,然后对境时去观察,在内心中存储它相应的量,自然而然一遇境界,就能够照着所学的来改善我们的人生。

儒家思想的传承,自孟子以下本已混淆,更为秦始皇所坑,就迷失了。后来一些佛门大德继往开来,像印光大师和本焕大师,透过他们对佛法的认识去看儒家思想,才体会出它的博大精深。

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恤,不亦君子乎?”

学 ? 为什么要学? 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学? 学习什么? 跟谁学? 怎么学? 这些都是存在的问题。

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”“学”是老师告诉我们,我们弄懂了。“习”是弄懂后自己不断地思维观察。佛法里讲闻、思、修。闻是学,老师讲,学生听,至听懂为止是“学”。从闻到思、到修,不断地把已经弄懂或弄得似是而非的去加强、加深,是“习”。学是因,习是果。

学了以后要“时习”。“时”是常常。“时”最后要到什么程度呢?一切时候都在如《中庸》所说“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:可离,非道也。”儒家思想真正要学的就是学这个。但刚开始学时不可能时刻不离,那怎么办?勤勤恳恳地学,不断练习,最后达到须臾不离的程度。《论语》也说“回也,其心三月不违仁,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。”孔老夫子的学生中,只有颜回三个月间始终不违背仁心,没有一刻离开,其它学生偶然达到。孔子赞叹弟子中好学的只有颜回,他可以达到“三月不违仁”。这说明“时习”所要达到的程度。所学习的内涵暂时未提,孔子以后自然会说明。先说学了这内涵以后的特点——不亦说乎。古人“说”通于喜悦的悦,内心感到无比欢喜。学习什么能“不亦说乎”?《大学》说“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,往内能完全调伏自己,往外能帮助更多的人。只有学这个才能“不亦说乎”。不是现在我们念的那些书。大家可以回想以前念书时悦不悦?在学校老师逼,回家家长逼,非常苦。也许“悦”不是念书本身快乐,而是念了书以后可以多赚钱买汽车洋房,是这个快乐。我们回想看看,学这些乃至得到了汽车洋房快乐吗?事实未必。但是,若以现实而言,这话也许说不通。因为师承失传后,孔孟心法从表面上不易看见。尤其近代,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,大家不知珍惜乃至莫名其妙反对孔子,结果把世界最珍贵的文化主流舍弃掉了。

学问的根本、重心,儒家没有明白告诉我们, 但却告诉我们怎么去做,你自然层层深入的话,里面的内涵就无穷无尽的展现出来。

孔孟心法真正能够学好后,内心会生起一种非常好乐、欢喜之心,美不可言。在不了解之前,会觉得学习孔孟心法是件苦事情。真正了解了,就会改观,愈来愈快乐。

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!”

朋友有很多种,酒肉朋友、泛泛之交、道义之交等等,“道义之交”,以儒家所说的道而言,实有其深厚内涵。现在我们也无从说起。但照着次第慢慢揣摩,多少能依稀仿佛得些体会。“义”,即根据此“道”之理,在行为上处处有适当与其相应的分寸。所以朋友之间的“交”,意义非常深远,像古代这一种方式下,人与人交往的状态,诚令人无比神往。

道义之交的朋友自远方来。这里的“远”不单指空间上的距离,而另有意义。我们都知道人与人间的关系不是那么容易建立的,必须经过教授、学习。《论语》中处处强调长辈、平辈、幼辈之间的种种关系,相互间都有合乎礼仪的原则。其中儒家最重视的孝,子弟对尊长之道——如说:“至于犬马皆能有养。不敬,何以别乎?”孝顺的重点不在于衣食上的奉养。可见儒家所讲,人与人相交的内涵并非世间感官直觉所感觉到的,而是有它深厚内涵。这内涵学习的过程非眼前容易看得见的,须经过心路历程层层深入。所以“道义之交”是要经过教育、学习,有实际经验,不是说说就算。

在义理上有学、有修、有证的人,这种人不简单,可以谈得到“朋友”,眼前不容易找得到。大家经过一番长远的心路历程,这样的人来真是“不亦乐乎”,前面的“悦”是内心上的,“乐”是彼此间互相的共鸣。学真正心法的人在世间上往往觉得孤单,孔老夫子会叹惜没有人能了解他。现在一位同样学心法的人,经过很多深远的心路,两人一谈非常投机,那真是痛快啊 ! 明末憨山大师与紫柏大师二位佛门中的大德,有一次在五台山相见,一谈谈了四十昼夜。那种深心的喜悦。所以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 ! ”

反过来,万一人家不了解,遇不见这种朋友,也无所谓——“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 ! ”别人不一定都能了解懂得,“而不愠”心里一样能怡然自得。“不亦君子乎”这是儒家标榜的第一步,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一个像样、够标准的人。

人有通性, 愈是一知半解之际或难以明白之时,愈是有迫切探究之心。有时真是庆幸,自己生于一个有着博大精深文化的国度中,又逢繁华盛世,虽居闹市而有闲读书,开卷有得,又有中山大学时代华商这个平台与大家分享,何其快乐也!    

 

关闭